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
電影評論--從前有個好萊塢:瑞克立志傳
玩過光榮出品的三國志、太閣立志傳或信長之野望嗎?在這類的遊戲中,你可以選擇扮演歷史人物或自創人物,在已經拍板定案的事件中遊走,想辦法創造一條不一樣的歷史線。你可以在本能寺之變發生前讓信長先斬了光秀、讓諸葛亮與郭嘉在同一陣營、或是真的走一次子午谷,最終統一日本或復興漢室。昆汀呢,則用這部電影,完成他自己的一場扮演遊戲。
(莎朗蒂的命案相關資料與電影的關係,網路上已經很多,故在文中非必要不會詳述。)
瑞克是走在好萊塢路上都會踢到的那種演員。他曾經紅過,但因為某些原因暫時達到了瓶頸,浮沉於後浪的拍擊而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走,只知道繼續這樣下去就只會迅速過氣。他想找機會突破,從惡棍角色的刻板印象中脫離出來,眼前的選項卻讓他猶豫。
這樣的演員大部分就真的過氣,演藝生涯無疾而終了,或許真的有這麼一個人曾經住在莎朗隔壁後來因過氣搬走,導致沒人出來吼曼森家族而導致案件發生。但在這個世界存檔,昆汀讓瑞克選擇了去羅馬延長演藝生涯,意外爆紅拍了四部電影,也讓自己能在「那一晚」還住在豪宅裡。
由於選擇了去羅馬,瑞克與克里夫兩人在回美國前的決定讓當晚喝醉、抽嗨顯得相當合理。他們用極其釋放自己的手法讓原應宰豬的屠夫變成被宰/烤的豬隻,無形中化消了一場命案。若克里夫沒有三番兩次碰到咪咪,第三次沒有因瑞克在努力拍片而到處晃盪,就不會有機會跟嬉皮買到迷幻菸。抽菸的時間點不會是任一個時刻,它必須有一個理由待在瑞克家,直到半年後兩人的最後一晚,才有抽它的理由,打曼森時才能更加毫無顧忌到致死的程度。
昆汀不只扮演著瑞克與克里夫,他用這個世界的嬉皮社會背景、各起事件因果與角色設定去精心設計一個完美的處理方法,用最小的歷史干擾去達到目的,也就因此,瑞克與莎朗的角色線才會在電影最後才會合,而非在電影中途。莎朗還是過著她高級且悠閒的一天,這個世界如常運轉,對絕大多數人來說,這一天毫無改變,對觀眾來說卻永遠的改變了。那是一個多了名叫瑞克的名演員,以及莎朗蒂有更多作品的世界開端。
混亂荒謬後的結局,是瑞克發現自己並沒有想像中這麼過氣(其實劇中幾乎每個角色都認識他),且認識了或許能給自己大好機會的名導演,這應該是昆汀給他完成任務的獎勵吧,身為兄弟的克里夫應該也能過得更好些。瑞克確實在這輪遊戲中成功了,但只看他自己的成功過程卻不是這麼過癮,他對這場遊戲中的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,細細品味之,才會從問號一堆的觀影情緒當中跳脫出來。想想若克里夫沒有在瑞克下車後鼓勵他兩句,瑞克當天的表現會不會差一點,導致沒辦法去羅馬?每一個舉動與事件都是這個結局的推動器之一,且環環相扣自然發生,設計得恰到好處。
電影當中一些元素也穿插融入得自然。舊片廠一幕,分鏡跟氣氛根本就是傳統西部片的樣板,與瑞克遙遙呼應;昆汀招牌的暴力美學雖出現得晚且調性迥異,但經酒精與迷幻菸催化後也毫不突兀;幾幕戲中戲又突然好像真的在看西部片,一直到瑞克忘詞或導演喊卡才回到他其實在演戲的「現實」中。多種類型雜揉而流暢演出,反芻之後更覺過癮,若二刷感覺一定大有不同。
這部電影是佳作嗎?好得太多。除了歷史意義,純熟的技法讓電影在前十分之九於「無味」邊緣上遊走的同時堆疊事件與情緒,在最後十分之一爆發,且餘韻悠悠不絕。要說有什麼能阻擋我們欣賞這部電影,應該只有文化隔閡了吧。因此衷心建議,無論你是否已看了這部電影,查好資料、再看一次,你會更享受它在平行時空中盪出的回音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